標籤貼|標籤機|條碼貼|條碼機 - 專業標籤製造
    關於我們   產品介紹   標籤機介紹   條碼機介紹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數字醫療行業景氣度大幅提升 廣闊成長空間逐步打開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tock.eastmoney.com/news/1405,201911181294736841.html"

  摘要  信息化與醫療行業特性相合,相關IT系統構成龐雜:數字醫療主要體現在醫療設備的數字化和網絡化、醫院管理的信息化、醫療服務的便利化四個方面,大體上可劃分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醫療模式變革四個階段。本質上,診療活動是基于患者信息擬定診治方案并付諸實施的一套流程,故而信息化天然的適合與醫療相結合。由于醫療行業構成復雜,相應的IT系統類型廣泛,涵蓋內容龐雜的醫院IT系統、政府監管系統、醫保信息系統、區域醫衛信息平臺等,此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也正在向醫療行業滲透。  國內醫療IT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廣闊成長空間逐步打開:中國醫療IT發展至今已有20余年,當前已開始步入以全院級臨床系統和區域協同為主的全面建設階段,分級診療與醫保控費是近中期最為直接的行業成長動力。整體上,盡管國內多數醫療機構已打下信息化基礎,但水平仍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在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全院臨床系統升級完善后,重心將逐步轉向區域醫療、DRGs等更為高級的應用,遠期則向更為廣泛的大健康產業拓展,成長空間廣闊且正在逐步打開。同時,因需求趨于復雜,產業集中度有望長期提升,頭部企業將受益于市場份額擴張。  大部制改革后政策密集出臺,行業景氣度大幅提升:對于醫療IT行業而言,醫衛體制與相關政策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美國經驗顯示,政策出臺時點與行業景氣度高度相關。回到國內,新一輪大部制改革中,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相繼組建,醫改的推動力顯著加強,涵蓋電子病歷建設升級、醫聯體建設、互聯網診療、醫保信息標準化、DRGs五大方面的信息化政策密集出臺。受此帶動,醫療IT需求加速釋放,相關企業增速大幅提升。基于監管層推動醫療體系降本增效的目標和當前政策路徑,預計新政策仍會陸續推出,行業高景氣延續。  盡管存在諸多問題,但數字醫療前景光明:正如其他行業,數字醫療也存在不少問題。而且,醫療行業本身專業度極高,信息嚴重不對稱,關乎國計民生,公益性與商業性的平衡點難以準確拿捏,是一個極其特殊和復雜的行業。相應的,數字醫療面臨的諸多問題遠比大多數領域棘手,其中不少是需要逐步解決的長期性難題,可謂任重道遠。但從積極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數字醫療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近一年多以來,所出臺醫衛政策思路相比以往更為清晰,信息化地位明顯提升,如政策路徑延續,醫療IT行業或實現跨越式發展,未來有望深度介入醫療運營環節。  投資建議:在政策的強力助推下,醫療IT市場景氣度大幅上升,全行業普遍受益。由于新一輪醫療IT建設的重點為全院級臨床系統升級、區域醫療、DRGs等,需求復雜度提升,能力更加全面大中型綜合廠商相對受益更多,市場份額應會趨勢性增加。其次,地方醫保局建設將在2020年大規模鋪開,醫保IT廠商將得益于此。遠期看,產業發展規律決定著IT在醫療行業中的地位將顯著上升,IT廠商互聯網服務商在醫療運營環節中的介入度應會漸進加深,疊加商業模式創新,數字醫療前景值得看好。經濟下行壓力下,醫療IT稀缺的確定性成長機會值得重點關注。綜合考量,推薦衛寧健康、和仁科技,建議關注創業慧康、思創醫惠、東華軟件。  風險提示:  1)醫療機構IT投入不足。部分醫院創收能力有限,加之經濟下行使得地方財政趨于緊張,這可能影響醫療機構IT投入或付款及時性,拖累行業增速及現金回流速度;  2)政策落地進度不及規劃。大部制改革后,政策密集出臺,落實壓力大,部分政策的時間要求也頗為緊迫,可能存在政策落地不及規劃的情況,行業增勢或因此低于預期;  3)行業交付能力不足。剛性政策推動下,市場需求旺盛且趨于復雜,對供應商交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實施人員數量不足或熟練度偏低,將拖累行業增速;  4)政策方向不確定性。醫療健康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大,如后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甚至思路大幅轉變,則可能對行業發展路徑構成干擾,對增長速度形成鉗制。  01  信息化對于醫療行業為何重要  數字醫療,是指利用信息技術將整個醫療過程數字化、信息化,廣義上既包括醫院診療流程的信息化,也涵蓋區域醫療協同、公共衛生防疫、醫衛監管、醫保管理的信息化,涉及電子設備、計算機軟件、(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綜合應用。數字醫療不僅是一種技術應用,更也應被視為一種革命性的醫療方式——遠期來看,數字化將對整個醫療流程、醫患關系、健康管理方式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正如人們在金融業、零售業中所看到的那樣,因此是現代醫療的發展方向和管理目標。  早期,醫療領域的數字化主要體現在部分診斷設備上。如心電圖、腦電圖等生物信號采集處理儀器以及CT、彩超、數字X光機、超聲波等光學、電磁、聲學影像設備,幫助醫療行業更好的實現了患者信息的可視化,極大的強化了醫生的診斷能力。當前階段,醫療信息化的內涵則更多的指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在醫療行業中的應用,其中既包括傳統軟件信息化技術,也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IT技術。更為具體的,數字醫療主要體現在醫療設備的數字化、醫療設備的網絡化、醫院管理的信息化、醫療服務的便利化四個方面。  總體來說,IT技術對醫療行業的影響與其他行業大致相同,除了業務流程的優化和自動化外,信息化也促使醫療領域產生更多的數據及數據流動,并基于對數據的分析產生更廣泛和深刻的洞見,這分別對應著醫療體系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可以認為,數字醫療是“產業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體現,是信息時代醫療行業的大趨勢。邏輯上,數字醫療的實現需要經過大致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即對應著上述三項特征——或是說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實現,而第四階段則是在前三階段基礎上,醫療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以醫療技術最為領先的美國來看,其數字醫療建設即將完成第一階段的數字化,正在開啟第二階段的網絡化,為第三階段的智能化奠定基礎,也初步開始涉及第四階段的產業模式變革。總體上,即使在醫療行業高度信息化的美國,數字醫療也僅處于初級階段。尤其對于醫療IT企業來說,大的機會實際上存在于第二至第四階段,未來IT勢力介入醫療的廣度和深度均有巨大的拓展空間。對比而言,當前中國第一階段仍遠未完成,數字醫療的潛在發展空間理應更為可觀。  那么,為何信息化對于醫療行業極其重要呢?醫療過程可大致劃分為“導診—診斷—制定方案—治療—鞏固—康復—跟蹤回訪”幾個關鍵步驟,本質即是基于患者信息擬定診治方案并實施的一套流程。在整個過程中,準確、及時的搜集病患信息是整個醫療活動的基石,這既包括患者自身的體征數據,也包括用以輔助作出診斷的環境狀況及歷史信息;其次,同一科室的醫護人員之間、不同科室之間、跨醫院之間、醫保支付方與醫療機構之間,也均涉及患者數據和診療流程信息的流動,是醫療活動得以完成的必要條件。更為具體的看,當前階段,信息化技術至少在病人數字化、診斷決策、風險管控、醫保控費、便民服務、流程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  02  醫療信息系統涵蓋哪些內容  2.1醫院IT系統  當前階段,數字醫療主要體現在醫療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應用上。廣義上,醫療信息系統涵蓋部署于院內的醫院IT系統、醫衛監管部門IT系統、醫保經辦控費系統以及用于聯通醫院、患者、監管部門的區域平臺系統等等。其中,醫院IT系統最為基礎和重要,由于涉及大量科室部門與子系統,構成極為復雜。  大體上,院內的醫療IT系統可分為兩大類,即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以及臨床醫療管理信息系統(CIS)。其中,前者主要聚焦于醫院的行政管理和財務管理事務,即診療服務的收費流程以及相應資源的調配運營;后者的核心功能落腳于為臨床診療活動本身提供服務,是真正意義上的醫院生產系統。此外,由于醫院各類子系統龐雜、數據復雜性高,IT水平要求較高的大中型醫院還會建設信息集成交換平臺、臨床數據中心(CDR)、醫療BI分析系統等輔助或集成系統,用以更好的整合全院系統功能、打通各科室的數據。  在所有醫院信息系統構成中,電子病歷(EMR,ElectronicMedicalRecord)處于核心地位,也是當前政策剛性要求的核心落腳點。原因在于EMR是基于特定系統的電子化病人記錄,而掌握病人信息是整個診療行為的基礎。EMR不僅保留病人診療全過程的原始記錄,并且可向用戶提供數據、警示、提示、臨床決策支持等服務,通過系統接口對接給予其他子系統或功能模塊相應的支持。可以說,EMR的建設是構建現代醫療信息系統的基石。  2.2政府監管及醫保信息系統  醫療與大眾健康緊密相關,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且由于極強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醫患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是政府監管最為嚴格的行業之一。信息化對于提升監管效率十分有效,所以服務于醫衛行政管理部門的各類監管信息系統也是醫療IT體系的重要構成。相比醫院IT系統而言,多數監管系統的設計和建設要簡單很多;對應醫療體系的復雜構成,相應的監管信息系統也包括醫療監管、藥品監管、公共衛生監管等多種類別。  作為醫療領域最大的支付方,醫療保險在行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相應的,醫保IT系統在整個醫療信息化體系中也可謂舉足輕重。“金保工程”是覆蓋全國的統一勞動和社會保障電子政務工程,醫保作為五大社會保險之一,“十二五”期間被納入“金保工程”,成為其中的重要模塊。不過,隨著醫保局設立,原歸屬人社部管理的城鎮職工醫保及城鎮居民醫保、原衛計委管理的新農合,被一同納入到國家醫保局進行管理,新的IT系統業已開始建設,按照計劃,將于2020年形成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  醫保支付方、醫療機構、患者之間的矛盾是醫療領域信息不對稱問題最為集中的體現,患者、醫療機構天然的擁有過度醫療以套取更多醫保費用的傾向,甚至是騙保,而醫保支付方則必須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在復雜的診療過程中,甄別、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確保醫療機構的行為適當。正因如此,醫保信息系統相比于其他醫衛監管系統更為復雜,至少需由基礎信息、業務經辦、支付、控費、異地就醫等多個子系統構成。  醫保是一個社會化的復雜系統,除醫保經辦管理機構自身的IT系統建設外,還需與醫院、基層醫療機構、藥店等醫保定點單位進行連接,打通雙方信息流與資金流,方可實際運行。具體的,醫保定點單位端內部系統與醫保管理端系統通過規范業務、統一代碼(涉及人員、病種、藥品和耗材、醫技服務、收費標準等)、接口銜接,完成有機整合,所以也會產生相應系統功能模塊的參數規則路徑調整需求以及接口軟件需求。  醫保控費是一項艱難復雜的長期任務,自2009年新醫改啟動至今已10年,國家醫保政策經歷多次調整,相應的醫保控費手段也隨著多次轉變,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信息化監控已基本取代成本高昂的人工抽查審核。具體支付方式上,大的思路是從數量付費轉向質量付費,當前階段主要推行實施“總額預付+單病種付費”的復合(如門診按人頭、長期慢性病住院按床日付費等)支付方式,而“項目付費”正在被替代。不過,無論是總額預付還是單病種付費,仍舊存在明顯的弊端,故而更為精細的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正在試點應用中。  DRGs運用統計控制理論將住院病人歸類,基于臨床意義,按照臨床過程同質、資源消耗相近的原則所制定,同一個組內患者按照確定的限額支付醫療費用。更為直接的說,DRGs即是根據患者信息,綜合考慮患者的主要診斷、主要治療方式,結合個體體征如年齡、并發癥和伴隨病,將疾病的復雜程度和費用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個組中,從而使不同強度和復雜程度的醫療服務之間有了客觀對比依據。目前,DRGs已被全球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采用,是得到普遍公認的先進醫保控費支付方法;同時,DRGs方法在醫院內部也可用于醫療服務的績效管理。  在操作層面,實現DRGs最為中心的工作是組類的確定,這需要臨床經驗與統計驗證相結合,以及臨床專家、統計專家、計算機工程師的共同參與,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數據與計算支持。體現在IT層面,最為核心是基于分組規則(如CN-DGRs分組方案)編寫而成的DRGs分組器,系統實現要求醫保端與醫院端均進行部署并對接,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如用于分析數據的平臺系統、添加新的功能模塊,或與其他子系統模塊進行對接。  建立和執行分組方案所需的數據和信息主要源于病案首頁(源自HIS、EMR等院內系統),隨后通過主要診斷分類(MDC,MajorDiagnosticCategory)、基干DRG(ADRG,AdjacentDRG)、個體因素(CCMCC,Complication&ComorbidityMajorCC)等規則,劃分為外科、內科、操作部分的DRG組,最終結合影響臨床過程的其他因素,得到成百上千的DRG組。  2.3區域醫衛信息平臺  除醫療機構及醫衛監管機構自身的信息化外,區域醫療資源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化也是數字醫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區域醫療的信息化至少在以下方面有助于提升行業效率:1)提供在線掛號、查看化驗單等便民服務;2)向醫院提供互聯網診療功能或協助醫院更好的構建互聯網能力;3)協調區域內醫衛機構,落實分級診療;4)打通機構間信息,提升醫保控費能力;5)強化信息透明度,更高效的行業監管;6)獲取更多維度數據,有助于提升經濟社會管理整體水平。  早在2014年,原國家衛計委便針對區域醫療提出了“46312”的頂層設計架構,即:1)建設國家級、省級、地級市、縣級4級信息平臺;2)依托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支撐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計劃生育、綜合管理6項應用;3)構建電子監控檔案、電子病歷、全員人口個案3個數據庫;4)建立1個統一的融合衛生網絡;5)加強衛生標準體系和安全體系2個體系建設。基于該框架,近年來全國各省、市、縣已構建起不少于500個區域信息平臺。  不過,僅就技術層面而言,已建的諸多“46312”架構平臺仍存在不少問題,姑且不論非技術層面的機構間數據開放難題。例如,醫院、社區、公共衛生等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標準各異,信息仍難以實現有效交換;底層數據質量不佳,信息有效性欠佳;平臺以固定時點(如每日)匯總數據,時效性不足等。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現今多數平臺的主要功用局限于醫衛監管部門行政管理、居民信息查詢等輕應用,尚難以切實支撐醫保控費、分級診療、互聯網就診、處方外流、信用支付、商保快賠等重度或多元化應用。  針對上述問題,部分HIT(HealthcareIT)廠商推出各自的綜合性功能區域平臺或類區域平臺解決方案,相比“46312”平臺,這些平臺通常具有更廣泛的功能和服務對象,目標主要面向醫聯體的構建或互聯網診療。例如,和仁科技區域云平臺方案連接醫院、社區、醫保、行政機構、藥品及器械廠商等主體,實現各主體間深度、實時的信息交互,支撐醫聯體的構建和運營;創業慧康中山項目區域平臺同樣廣泛連接醫療機構、線下藥店、個人健康服務方、保險公司、支付服務商、監管部門等,但相對更側重于構建廣泛的區域產業聯盟;衛寧“云醫”平臺的重點則是將醫院服務便捷的延伸至線上,為醫院提供互聯網診療能力。  2.4新一代信息技術  正如在金融、安防、家居、汽車等領域中一樣,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也正在向醫療行業中滲透,盡管由于醫療行業高度的復雜性,滲透速度相對較慢。形式上,這種滲透既包括新技術與現有IT系統的融合、助其深化升級功能,也涵蓋技術新特性所帶動的過去不存在的新形式應用。目前來看,新一代IT技術至少正在以下方面影響醫療IT產業:  云計算  云計算作為IT基礎架構的革命,除了在IaaS層面對醫療機構的硬件基礎設施帶來變革外,在軟件架構層面對醫療IT系統的影響更為重要。目前,絕大多數醫療信息系統仍是基于傳統的單體或垂直架構軟件設計思維構建的CS(ClientServer)架構,而云系統則是基于SOA或微服務技術所構建的BS(BrowserServer)架構。  相比于傳統IT系統而言,云系統通過組件化或微服務實現松耦合,技術上具有更好的擴展性,運維成本低,方便創新技術部署應用,更易于支持復雜的大型或異構系統,這對于落實跨機構間的區域醫療、大型醫療集團的一體化應用尤其重要。其次,對于醫院內部,采用云架構更容易打通各個科室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交互渠道,解決數據一致性問題,交付上相較于傳統軟件也更易于部署。  目前,云計算主要應用于區域醫療項目。由于存在數據敏感性及通信帶寬及穩定性等問題,在醫院中的滲透率仍然很低,僅為起步階段,正在嘗試的大中型醫院也以私有云或混個云為主,純公有云在醫療行業的規模化推廣應仍需時間。從廠商角度看,如和仁科技推出的新一代醫院核心業務系統采用混合云架構,將醫院上百個分散業務系統中的HIS、EMR、HRP等以及平臺級的CDR、集成平臺、BI等匯集到統一平臺中;東華軟件與騰訊聯合推出云HIS產品iMedicalCloud,目標對象主要為向醫聯體、中小醫療機構,支持單租戶、多租戶與混合模式。  大數據  大數據技術采用海量甚至全量數據進行分析,其數據量大、實時性高、類型多樣,盡管數據價值密度低,但綜合大量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數據來源,以及多樣化的數據分析技術,能夠挖據出傳統途徑無法得到的信息。如前所述,醫療活動的開展非常依賴信息和數據。經過多年的積累,醫療行業已沉淀了相當規模的數據資源(診療數據、健康數據、研發數據、運營數據等),盡管數據質量仍有待改進,但在眾多領域已具備了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基礎。  目前,大數據技術正在醫療行業中快速滲透,這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1)基于大量病人的臨床數據分析,幫助醫生在患者的診療活動中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2)通過可穿戴設備對病人綜合體征進行遠程監測,更高效低成本的實現慢病或健康管理;3)公共衛生相關部門及單位,可借助大數據技術綜合監控醫衛、輿情等多維度數據,更前瞻性的開展疫情防治工作;4)醫保部門借助大數據技術對醫療行為模式、醫患網絡擴散等進行分析,以彌補固定規則下容易被鉆漏洞的不足,醫保控費工作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決策”;5)保險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商保理賠行為進行控制,降低報銷欺詐和過度醫療風險;6)醫藥企業借助大數據技術輔助支持藥物研發活動,可大幅降低研發的試錯成本。  人工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仍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大體可以定義為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學科。在技術層面,主流的AI技術包括機器學習、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部分已開始在醫療領域嘗試應用,但由于醫療活動的高度復雜性,整體上尚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現階段的AI技術主要基于算法、算力、數據三大基礎要素,因此與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結合較為緊密。尤其是AI與大數據技術,在相當多的應用場景下難以明確分離。在醫療領域,當前AI的典型應用如下:1)基于AI的醫學影像識別已開始在醫院影像科或區域影像中心試用,目前主要針對如肺結核識別、眼底篩查、骨齡測試等較為簡單的場景;2)語音交互技術正在如語音電子病歷、智能導診機等系統或設備中應用;3)知識圖譜、機器學習、自然語義處理等技術與大數據相結合,正在醫療輔助決策、疫情預測、醫學研究、藥物研發等領域中應用;4)AI技術在醫院或醫保的管理流程和績效考評中也有應用。  物聯網  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IoT)是指通過各類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定位技術等,實時采集需要監控的各類信息,并對相關的終端設備進行連接和控制。相比于連接人與人的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則是在物與物、人與物之間建立起更為廣泛的網絡關系。醫療行為中包括診斷、治療、監護、藥品器械管理等多類活動,涉及醫生、護士、患者、藥品、器械等對象之間的交互,物聯網技術能夠在信息采集、交互控制方面大幅提升效率。  隨著物聯網技術日趨成熟,醫療物聯網開始呈現加速發展的跡象,國內的領先醫院正在其醫療系統中更多的部署物聯網應用。具體來看,醫療物聯網應用現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實時采集病患體征數據,幫助醫護人員作出更全面準確的診斷或更及時的預防,提升智能化水平;2)更便捷的獲取患者身份、定位等信息,降低錯誤用藥等事故的發生概率,在需要急救時及時找到患者,確保患者安全;3)采集醫療設備運行數據,更高效的對其進行運營維護;4)對藥品、耗材、血液等進行跟蹤管理,確保更準確的與患者匹配,同時提升資產管理水平。  區塊鏈  本質上,區塊鏈是分布式記賬本,其難以篡改、去中心化、可溯源的良好特性可很好的滿足數據保護要求,且零知識證明技術有助于保護個人隱私。基于該特性,區塊鏈技術在醫療行業中的潛在應用場景主要與病人數據的保護與分享有關,如診療、科研、醫保報銷、商保理賠等活動中的數據授權和管理;其次,醫療相關的可穿戴設備的數據管理也可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另外,醫療器械、藥品耗材等的供應鏈和院內流通管理,也可利用區塊鏈技術達到流通過程中記錄難以篡改的目的。目前,區塊鏈技術尚不成熟,在醫療中的應用也極其有限,未來能否進一步推廣,仍有待區塊鏈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技術生態的完善。  03  國內數字醫療發展趨勢與內在動力  3.1國內醫療IT開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對于投資目的而言,明確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極其重要。國內醫療IT行業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至今發展已經有20余年,以二級三級醫院為主的大中型醫院已基本完成了基礎性的信息化建設,當前已開始進入以全院級臨床系統和區域協同建設為主的全面信息化建設階段。大體上,國內醫療IT行業可劃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1)HIS階段(1990+年~2000+年):HIS以收費為中心,串聯掛號、核價、收費、配藥、住院登記等就醫環節,整合醫療機構人、財、物等信息,主要作為醫療機構的財務和行政管理系統。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IT技術開始在國內應用,為了滿足醫院的財務和基本的流程管理需求,HIS開始推廣,涌現出大批HIS公司。由于國內醫院綜合程度高,業務流程復雜,與國外極其不同,現今留存的HIS企業基本為國內廠商。  2)醫技醫輔系統階段(約2000年~約2010年):隨著城鎮化進程逐步加速,中小城市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大城市醫院擴張的同時,采用添加設備的手段來提高周轉率,這帶來大量醫技醫輔系統的建設需求。由于醫技醫輔系統點狀分布在醫院各科室或應用場景,缺少頂層設計規劃,各類獨立軟件便形成信息孤島問題。  3)臨床系統全面建設階段(約2010年~至今):以EMR為核心的CIS系統以患者為中心,可全程記錄診療行為,是全院層級信息集成的基礎,是醫院真正的生產系統,醫技醫輔系統等均是CIS的子系統。經過多年建設,國內大中型醫療機構大部分已建成滿足基本功能的HIS,并在各科室或場景形成點狀的醫技醫輔系統。消除信息孤島,打通全院數據,形成全院級別的臨床系統,隨之成為醫院IT建設的主要任務。  4)區域信息化全面推進階段(2017年~至今):區域公共醫療系統(GMIS)對區域內醫療機構、管理機構、醫藥器械供應商等進行整合,通過信息共享、資源協調等手段實現分級診療,提升醫療系統運轉效率,滿足醫聯體建設和運轉需求。隨著大中型醫療機構IT水平提升、互聯網技術服務普及以及政策推動,GMIS正在成為醫療IT領域的新增長點。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制度不斷完善及技術持續進步始終貫穿于上述發展過程之中。近十余年來,其中較為重要的兩個變化為,醫保制度體系逐步完善使得醫保資金在醫療產業中的杠桿導向作用越來越強,以及互聯網技術與醫療行業的融合度越來越深,兩者分別使得醫保IT與“互聯網+”醫療健康在數字醫療產業中的權重明顯提升。  反映到企業層面,國內醫療IT行業早期成立并興起的廠商主要為衛寧、創業、東軟、東華等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HIS公司,其數量較多,先動優勢也使得現今的客戶數量和收入規模處于業內領先地位;相比而言,以EMR為核心產品的CIS公司則數量相對較少,其成立時間和當前的規模也普遍滯后于HIS廠商,典型如嘉和美康、和仁等;而如PACS、RIS等醫技系統通常與大型進口設備緊密關聯,國內廠商頗為稀缺,典型如麥迪科技等成立時間也較晚。  近年以來,隨著區域醫療開始成為政策發力點,有條件的各類大中型廠商也開始以各自的方式介入到區域醫療IT市場中,包括近年開始涌現的如微醫、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初創企業以及智慧城市IT供應商。此外,隨著醫保地位的提升,出現了以醫保IT為主業的久遠銀海,傳統HIS企業衛寧健康設立主營醫保控費業務的衛寧科技,保險巨頭平安集團亦通過投資設立平安醫保科技參與其中。綜合來看,國內各類企業的發展歷程與醫療IT產業的演化階段大體一致,背后的根本驅動力是需求和技術驅動下的行業發展規律。  注:醫惠科技于2015年被A股上市公司思創醫惠(原中瑞思創)收購,平安好醫生為H股上市公司,聯眾智慧、海泰醫療、曼荼羅、嘉和美康、微醫、平安醫保科技均為未上市企業,其中平安醫保科技、平安好醫生均為平安集團旗下聯營企業  3.2分級診療與醫保控費是行業現階段最直接的成長動力  如前所述,醫療IT技術在獲取病人信息、提升醫護人員診療準確性、降低醫療事故發生風險、提高醫院運營管理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等諸多方面均具有正面促進作用,所以醫院處于規模擴張和盈利目的,自身便有一定的信息化投入意愿,這是數字醫療發展的重要長期動力之一。  而就當前的國內醫療行業而言,通過制度性建設提升整個醫療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合理控制醫保資金支付的增幅,是最為迫切的兩項任務,其中前者也是促進后者落實的重要途徑之一。更為直接的講,以上兩者即分別對應著分級診療與醫保控費,這是醫療IT產業近、中期最為強勁的成長動力,也是電子病歷應用等級評審、醫聯體DRGs試點等行業政策最為重要的出發點。  分級診療  國內醫療領域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且與需求之間的嚴重錯配,即稀缺的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或少數頭部醫療機構,并且數量相對較少的大中型醫院往往人滿為患、負荷過重,而數量眾多的小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機構卻門庭冷落、資源閑置,兩者形成鮮明對比。  針對上述問題,國內自2015年起開始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工作。分級診療是指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簡單概括,即基層首診(鼓勵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首先到基層醫衛機構就診)、雙向轉診(暢通慢性期、恢復期患者向下轉診,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有序轉診)、急慢分治(度過急性期患者從三級醫院轉出,落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急慢病診療服務功能)、上下聯動(醫療機構之間建立分工協作,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  分級診療制度落實的機制載體即是醫聯體。醫聯體聚焦區域醫療資源的協同和共享,涵蓋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共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邊遠貧困地區遠程醫療協作網四種形式,其中前兩者為主要的運作模式。在醫聯體之中,不同等級、類別之間的醫療機構之間需要交互信息、相互協作,其中也涉及監管部門、醫保經辦方、醫藥流通企業等;醫聯體內可通過設立區域影像中心、區域檢驗中心、區域后勤服務中心等集中提供服務,以提升服務質量及體系運作效率。在上述過程中,為實現預約診療、雙向轉診、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等功能,IT互聯網技術必不可少;更為根本的,準確的患者信息始終是醫聯體運作的基礎,故而醫院內部的信息化水平也必須達到相應水平。  醫保控費  未富先老是中國必須應對的長期問題之一。以世行可比數據衡量,中國2018年人均GDP為9770美元,全球排名僅68位,作為中等收入國家,仍與美日英德等發達經濟體相差甚遠。不過,隨著生育率的持續下降以及預期壽命的增長,中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勞動力人口總量增長幾近停滯。聯合國的傳統標準將60歲以上老人占比達到10%界定為老齡化社會,新標準將65歲以上老人口占比7%作為閾值,無論以何標準來看,中國均早已于數年前進入老齡化社會。  對于醫療行業,未富先老的現狀意味深遠。一方面,老年人更易生病,人口老齡化將釋放出更多的醫療護理需求;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占比上升,勞動人口占比下降,經濟增速結構性下行,將需要擠占更多的收入和資源來支持醫療事業運行。反映到醫保基金上,這意味著更少的收入來源,更高的支出壓力,收支趨勢的鮮明對比使得醫保控費迫在眉睫,必須提前提上日程。  其次,由于醫療行業自身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病人、醫生、醫院、醫保支付方等之間也存在極其復雜的利益糾葛,醫院、醫生、病人基于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過度醫療、套取更多醫保資金的傾向,甚至是通過不法手段騙保。僅以2018年9月至年末國家醫保局組織開展的打擊騙保專項行動來看,4個月便查處違規醫藥機構6.6萬家,約占抽查機構的13,追回醫保資金10億元。考慮到查出案件通常僅為全部違規行為的一小部分,騙保嚴重性可見一斑。如進一步考慮更為廣泛又難以明確界定的過度醫療行為,運用不合理的醫保資金規模理應更高。  根據國家醫保局最新發布的《全國基本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全國基本醫保基金總收入21384億元,相比上年增長19.3%,總支出17822億元,同比增長23.6%,累計結存23440億元。僅以累計結存來看,醫保基金仍處于健康狀態,結存金額仍高于當年支出的1.3倍,短期并無太大壓力。不過,2018年支出增速明顯高于收入增速,結合日益嚴重的老齡化背景,趨勢上難以樂觀,1.3倍的“累計結存當年支出”作為緩沖,長期來看還是隱含了較大風險。而且,與職工醫保不同,居民醫保收入中約70%來自政府補貼,實際上對財政造成很大的壓力。整體上,醫保支出的增長趨勢很難在短期改變,醫保基金運營應已進入風險期,形勢難言樂觀。參照清華大學醫療服務治理中心在2016年的預測,如不加以控制,國內基本醫保基金缺口將出現在2024年。  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醫保控費已成為國家醫衛政策的核心落腳點之一。實際上,如藥品的一致性評價、4+7帶量采購等重磅政策均與控制醫保支出增長緊密相關。醫保控費體現到信息化上,最為直接的是采用智能化的專業系統,基于診療路徑、規則庫、專家知識庫等的匹配,批量、及時的審核醫保單據,對醫療行為及相應支出的適當性進行審核和控制,這相比簡單粗暴的行政化控費(如總額預付制)手段更為合理。本質上,正在推廣的DRGs以及大數據監管,即是采用更為精細和靈活的規則進行控費,是醫保控費最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同樣,為了落實智能化的醫保控費,醫院內部的信息化依然是基石,區域醫療信息化協同可在體系層面提升有限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也應被視為是醫保控費的重要手段。  3.3醫療IT擁有廣闊成長空間,正在逐步打開  盡管國內醫療機構已普遍打下信息化基礎,開始逐步進入全面信息化建設階段,但相應的信息化水平整體仍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以醫院最為核心的生產系統EMR衡量,2016年3600余家醫院參與評估,1127家三級醫院平均等級2.11,2459家二級醫院為0.83;2018年約6000家醫院參與評估,1695家三級醫院平均等級2.81,4329家二級醫院為1.35。相比而言,參評醫院數量與EMR的應用等級均有提升,不過若與醫療信息化水平較為發達的美國(多數醫院大致為HIMSS標準5-6級)相比,差距仍然明顯。另一角度看,最新EMR應用等級評級結果顯示,全國達到5級及以上高等級EMR應用水平醫院數量共86家,相比于全國過萬家二級及以上醫院僅為零頭。  定性角度來說,當前國內多數醫院內部各科室的IT系統之間處于數據未完全打通的狀態,廣泛存在數據標準不統一、質量低、一致性差等問題,難以支持及時、準確的數據交換,即使對醫院內部來說,也難以滿足高要求的復雜應用。延伸來說,由于醫院內部系統仍未理順,則更難以有效支撐區域醫療、DRGs等對信息交互、互操作性等要求更為苛刻的高級應用。綜合來看,當前國內較低的醫療信息化水平意味著數字醫療的發展空間廣闊,成長潛力仍遠未釋放。  基于國內醫療IT的現狀和需求動力,發展路徑方面,顯然EMR在近1-2年內將繼續作為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因更為復雜的功能必須建立在一定水平的EMR系統之上方能實現。隨后,預計區域醫療平臺與如DRGs等醫保控費系統的建設力度將逐步增大,同時EMR也將向著更高的應用等級進一步發展,強化全院級別的信息化整合,三者共同構筑起國內醫療體系的IT系統主干。貫穿于上述過程中,如醫保局IT系統、“互聯網+”平臺、部分成熟AI應用、大數據分析平臺、強調互聯網物聯網應用的智慧醫院等信息化建設,以及更深層次的體制性改革,預計也將同步推進。  更為長遠的看,隨著醫改深入推進和大健康產業成熟,醫療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將向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IT在醫療行業中的角色將大大加強。例如,隨著養老產業生態逐步建立,醫養結合也將帶動一定醫療IT建設;基礎醫療系統和“互聯網+”平臺趨于完善,醫院管理系統將向更為精細的方向升級,遠程或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也將大面積擴展,藥品流通與處方管理也將在IT層面深入對接;行政監管與公共衛生防疫系統將于醫療機構、社區等進行更緊密的融合等等。  宏觀角度觀察,多年以來中國衛生總費用始終保持著10%以上的同比增速,顯著高于GDP增速及診療人次的年增幅,表明國內醫療衛生投入的相對強度持續加大,除規模擴張外,提升診療效率和醫療水平也是重要目標。隨著“互聯網+”向醫療領域滲透加深,涵蓋遠程診療、信息咨詢、藥品流通、移動支付等內容在內的互聯網醫療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成為醫療行業的新增長點。以上因素持續衍生相應的IT建設和運營需求,是帶動醫療IT產業增長的需求源泉。  就未來數年來看,醫療IT行業仍將會維持較快的增速。根據CHIMA(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近期(2018-2019年)的調查結果,樣本醫院未來兩年信息化建設平均預算為1101.41萬元,相比上一年(2017-2018)的調查結果880.36萬元增加221.05萬元,意味著醫院加強IT建設的意愿明顯增強。另據IDC預測,在醫療服務、醫療支付、醫藥流通等領域信息化的帶動下,中國醫療IT解決方案市場規模2019-2020將維持在15%左右的增速,隨后三年增速雖然下降,但仍將維持在10%以上。  注:IDC定義醫療IT解決方案指用來支持業務發展的各類應用系統的開發、部署和實施,解決方案市場規模指這些應用系統中所包括的軟件花費和部署實施這些應用軟件相關的服務花費的總和,但是不包括基礎架構軟件、IT設備的支持服務以及一些基礎設施的外包服務等  遠期看,國內醫療IT產業成長空間依然十分充裕。2018年,中國醫衛總費用為GDP的6.4%,在BRICS五國中高于俄羅斯、印度,但低于巴西與南非,而如德、法、英、日等發達經濟體的醫療衛生支出普遍在其GDP的10%左右,美國更是高達GDP的約17%。基于上述比較,中國醫衛支出的相對份額至少應有2-3pct的上升空間,信息化支出也可隨之提升。醫院支出角度看,CHIMA調查結果顯示,近年醫院信息化投入的預算占比均值提升明顯,至2018年達到1.13%,但相比發達經濟體約3%-5%的醫院預算投入比重,仍有非常明顯的差距,即使達到2%-3%的目標值也有翻倍的空間。綜合上述分析,即使不考慮國民收入的增長,中國醫療IT市場的遠期規模也至少具有增至當前約2~3倍的潛力。如考慮未來IT在醫療中的作用大幅提升,IT企業在數字醫療第二至第四階段(網絡化、智能化,直至商業模式變革)對業務運營深度介入,市場空間則更為可觀。  3.4產業集中度有望長期提升,頭部企業受益  目前,國內醫療IT產業中企業數量眾多,市場格局仍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根據財新健康點與埃森哲于2017年聯合發布的市場梳理報告,國內參與醫療健康數據經營的公司大約有320家,其中可明確劃歸醫療信息化、專科醫療信息化的公司便超過200家,在其余的兩類(科研類大數據、藥事服務和醫保數據)企業中,不少也應屬于醫療IT類公司,或開展一定的醫療IT業務。由于上述數字應是不完全統計結果,且部分主業非醫療IT的軟件企業也可能擁有少量醫療信息類項目,故而實際數量理應更高。  采用IDC所統計2018年中國醫療IT解決方案市場規模作為比較基準,以年報中較為明確的披露醫療IT業務營收金額的8家上市公司收入估算,國內醫療IT市場TOP8的市占率約為4~5成。考慮到部分公司的收入中含有硬件設備(如服務器)以及基礎軟件(如數據庫)銷售收入,大于IDC醫療IT解決方案的定義范圍,實際的行業集中度更可能低于此。相比而言,美國醫療IT市場則呈現出很高的集中度,如最為重要的EMR,Epic與Cerner兩家供應商占據了5~6成的份額。  盡管因醫療體制(美國以大量中小醫療機構協作為主,而中國單體醫院規模大、綜合性強,信息化需求的標準化程度低于美國)與市場規模(中國人口更多、機構數量更高,疊加醫療IT產業本身的客戶粘性與區域性,廠商共存的空間應更大)存在顯著差異,中國醫療IT市場應難以達到美國如此之高的集中度,但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我們預計,集中度提升的行業紅利將在近年加速釋放,這也意味著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將相對改善,尤其利好領先的大中型廠商,理由主要如下:  1)國內醫療信息化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醫院內部以EMR為核心的CIS建設涉及到各科室及流程的對接整合,高等級應用還需搭建集成平臺、CDR等,為全院級別的系統建設,對供應商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在GMIS領域,平臺級協同系統對供應商的技術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相比以往,技術能力更為全面的大中型廠商更占優勢。  2)無論在醫療機構內部還是醫療機構之間,更復雜的院內應用、區域醫療、DRGs等對系統信息交互和互操作性均提出高于以往的要求。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醫療IT業界形成一致性相對更高的產品標準,以便于不同廠家或不同類型的系統對接,且政策層面也可能做出引導或推行強制標準。行業標準的建立或完善意味著產品化程度提升,有利于領先的大中型廠商實施擴張。  3)前沿的新興技術正逐步向醫療IT應用中滲透,成為新需求。云架構、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與醫療IT系統的融合,要求供應商加大研發投入,且其本身的實現難度也高于傳統軟件技術。領先的大中型廠商技術實力更強,且可用于研發的財力更為充裕。  4)從客戶角度考慮,升級后的信息化系統綜合性更強,與醫療流程的結合更為縝密,技術架構與流程更為復雜,對運維的要求顯著提升,且替換成本高,大中型供應商的服務能力更為穩定,企業存續的可能性更高,更容易受到客戶青睞。更長遠看,未來IT技術在醫療活動中的作用大幅提升,作為醫療機構的運營伙伴,大中型廠商也更為適合。  此外,由于HISCIS等醫療IT系統的基礎性地位以及大健康產業商業機會的增加,互聯網勢力、商保機構等正在以直接開展業務、投資、戰略合作等形式,嘗試介入傳統醫療IT領域,其未來介入的廣度、深度值得跟蹤觀察,不排除遠期影響行業格局的可能。較為重要的行業動向如,微醫借助“微醫云”開始向醫院客戶輸出醫聯體系統、輔助診療系統、互聯網解決方案等;阿里、騰訊分別參股衛寧健康、東華軟件,百度則參股東軟集團旗下醫療影像設備及解決方案子公司;平安參股久遠銀海,且旗下平安醫保科技是醫保控費市場的重要玩家,中國人壽二級市場舉牌萬達信息等。  04  政策助推是本輪行業加速的強力催化劑  4.1政策在醫療信息化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無論在邏輯上還是經驗上,在醫療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醫療體制以及相關政策始終是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長期視角看,除了技術層面,醫衛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醫療體系的結構和運作流程,這也在宏觀層面決定著相應信息化體系的架構和發展方向。例如,在商保公司影響力巨大的美國,出于控費目的,信息化的重點在于數據交互與信息對稱;在公立體系話語權更強的英德,信息化則更傾向于強調標準化與監管功能;而在中國,此前醫保覆蓋范圍擴張相對粗放,信息化更多體現在醫院內部的行政和財務管理需求上,對臨床支持與數據交互需求的重視程度則較低。  在體制基礎之上,與之密切相關的醫衛政策在中短期對醫療信息化進程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這既包括如電子病歷應用等級評審、智慧醫院分級評價等與信息化直接相關的針對性政策,也包括如醫聯體推廣、處方外流放開等間接相關(落地需要信息化支持)的政策。理由主要在于:1)如上文所述,政策要求本身便可能是信息化需求(直接或間接)的重要來源之一;2)醫療行業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信息化的成效未必會顯性的體現在醫療機構的財務績效中,其收益則難以量化衡量,但卻需要成本投入,這使得醫療機構就自身立場而言,并不一定具有積極的意愿;3)醫療信息化的成效不僅體現在孤立的機構內部,醫療監管機構之間的協同也極其重要,這種協同體現在不同機構或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與互操作性上,一致或可協調的數據標準、API協議等是必要條件,需要形成相應的行業標準。因此,政策的引導甚至是強制性的要求,是數字醫療產業的重要影響因子。  關于政策對醫療信息化的推動作用,美國EMR推廣的成功經驗是最為典型的實證案例。在2004年之前,美國EMR市場處于自由發展階段,基本沒有來自政策層面的強制干預,僅由IOM(InstituteofMedicine,美國醫學研究所)發布一系列市場報告,盡管其中也有NCVHS(NationalCommitteeonVital&HealthStatistics,美國國家生命與健康委員會)被賦予醫療信息標準化建設的使命,但整體影響十分有限。  2004年,小布什總統發布第13335號總統令,要求10年內在全美范圍推廣電子病歷,讓每個人美國人都擁有自己的EMR,同時成立ONC(OfficeoftheNationalCoordinatorfor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國家衛生信息技術協調辦公室),可視為美國EMR發展的一個根本轉折點。隨后,政府成立顧問委員會,為醫療信息化問題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HIMSS(HealthcareInformationandManagementSystemsSociety,醫療衛生信息與管理系統協會)也制定了被全球普遍認可的7級EMR應用評級標準。總體來看,該階段EMR推廣進展相對有限,更多的是在奠定基礎。  美國EMR加速普及主要發生在奧巴馬總統任期。作為奧巴馬醫改的一部分,HITECH法案(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forEconomicandClinicalHealthAct,衛生信息技術促進經濟和臨床健康法案)于2009年頒布,旨在提升美國醫療信息化尤其是EMR的應用水平,并提供約300億美元預算作為配套資金。隨后,ONC發布了一項名為MU(MeaningfulUse,有意義使用)的EMR激勵計劃,用于落實HITECH法案。  MU計劃囊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于2011-2012年啟動,主旨是鼓勵人們把EMR切實用起來,將紙質版的病歷轉變為電子數據記錄,從而可以方便的傳輸和共享,為臨床護理提供支持;第二階段于2014-2015年開始推行,核心在于提高EMR的使用標準,醫院和醫生辦公司如要獲得獎勵,需滿足更多先決條件,其中的部分目標過于苛刻,如“須有5%的患者瀏覽、下載、傳輸EMR給專科醫生或保險公司”,因此招致不少惡評;第三階段則在存在的問題作出了大幅調整,賦予計劃更多的靈活性,降低醫療機構由此產生的負擔,更加重視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分享和互操作性,并于2018年將計劃名稱調整為PI(PromotingInteroperability,推動互操作)。  盡管上述EMR推廣政策和激勵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也因此引發不少爭議,但從結果上看,美國EMR的政策實踐依然頗為成功。反映到統計數據上,在HITECH法案及MU計劃推出之前的2018年,全美醫院及診所的EMR使用率僅大致為10%,而至當前,相應的EMR使用率已提升至95%左右,這意味著在政策的推動下,EMR在美國已全面普及。  落實到微觀層面,如EpicSystems、Cerner等醫療IT企業均受益匪淺。根據美國醫藥經濟雜志公布的《2014電子病歷系統營收排名Top50》,市場份額最高的龍頭供應商Epic在2014年的營收便已高達16.6億美元。而作為全美最大的HIT公司Cerner(Nasdaq上市),營收自2001年5.6億美元增至2018年53.7億美元,期間CAGR為14.2%,在美國這類成熟的經濟體中,可謂相當不錯的長期增長。進一步從增速變化情況來看,在各項關鍵政策出臺之后,Cerner的營收增速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應蘊含著政策對于醫療IT行業需求的顯著影響。  4.2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后,醫療IT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大部制改革與醫衛監管機構整合  2015年以來,中國醫衛領域的改革力度明顯開始加大,如“兩票制”、一致性評價、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取消、“互聯網+”、醫聯體建設等重大舉措均在該時期推出或加速。2018年,新一輪大部制改革推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健委)與國家醫療保障局(醫保局)的組建可謂中國醫衛領域的大事件,對于醫療行業意味深遠,其影響正在迅速顯現。  從國家衛健委的角度看,其組建帶來的最為重要的變化是將國家健康政策制定以及基本藥物、公共衛生、醫衛服務、計劃生育、職業安全健康、老年人健康等管理職能整合至一個管理部門,著眼點主要在于打通對大健康產業事業各個環節的監管,實現更為協調一致的管理。這無疑在政策層面有利于內容更為廣泛的大健康行業的發展,更為適應產業趨勢。  相比于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的設立則更為值得關注,其中隱含著利用醫保的資金價格杠桿撬動整個醫衛體制改革的思路。首先,盡管國家醫保局僅為副部級,但被劃歸為國務院直屬機構,領導班子來自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人社部、(原)國家衛計委四部委,是一個十分強力的機構,高規格使其具有重塑利益格局的潛在能量;其次,國家醫保局將原本分屬于國家衛計委、人社部管理的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歸于一體(亦將生育險、醫療救助納入管理范圍),同時將原歸屬國家發改委的藥品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納入,從而掌控了強力的資金價格杠桿工具——中國70%左右的醫療衛生費用由基本醫保支付,且大量藥品及醫療服務的定價受政府管控。基于上述兩點,我們認為國家醫保局將在推動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的改革中處于核心地位。  醫療IT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在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后,醫衛相關政策出臺更為密集,內容涉及廣泛,其中相當一部分與醫療信息化直接或間接相關,且不乏重磅文件,這無不顯露出監管層對于信息化作用的高度重視。美國奧巴馬政府于2009年推動新醫改和HITECH法案時,其中一個核心思路便是統一化、標準化的電子醫療信息技術有助于提高醫療體系運作效率,降低醫保支出。從2018年至今國內的政策動向來看,中國監管層也極可能借鑒了美國的政策思路,這在對三級二級醫院EMR應用等級評審的剛性要求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在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化、醫保信息標準化等工作中也均有所體現。我們預計后續政策仍會在很大程度上借鑒美國醫改的實踐經驗,信息化建設將繼續受到重視。  4.3政策催化下需求加速釋放,國內醫療IT行業景氣度大幅提升  通過梳理可以看到,大部制改革落地至今,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部委所出臺醫療IT相關政策主要聚焦于EMR建設升級、醫聯體建設、互聯網診療、醫保信息標準化、DRGs五個領域,而國家及地方醫保局的信息系統建設也將是近兩年醫療IT行業的重要需求來源。  當前,醫療IT行業的商業模式仍以訂單制為主,項目標準化程度普遍不高,即使內容相似的項目(如醫院EMR應用水平從2級升至4級),也可能因IT基礎、客商關系或議價能力的差異,致使訂單價格有很大不同。故而,上述政策釋放的市場空間難以精確測算,我們僅在量級的尺度上,基于保守原則,對相對明確、大致可厘清的需求進行粗略估算。  通過上表中的估算,即使在偏保守的假定下,當前政策所能釋放的市場空間也可達到550億元左右的量級,無論與IDC所估算2018年140億元的醫療IT解決方案市場規模或是490億元的醫療IT整體市場(包括硬件與基礎軟件)規模相比,均相當可觀。其中,EMR應用水平等級評價、醫保局信息平臺相關的300多億潛在訂單中的絕大部分應會在2020年完成;若政策規劃如期推進,其余需求(區域信息平臺、互聯網診療醫院、DRGs相關)則應會在2020-2021年加速顯現。  在政策催化的帶動下,相關上市公司的醫療IT業務自2018年起普遍呈現出加速擴張趨勢,這在主打HISEMR的HIT企業中尤為明顯。財報顯示,衛寧健康、創業慧康、思創醫惠、和仁科技近兩年醫療IT(核心)業務營收增速均顯著高于2017年,東華軟件近兩年醫療業務收入增速也維持在約35%的高水平(2017年未單獨披露“健康行業”收入),HIS公司中僅東軟2018年醫療業務增長放緩。比較而言,主打手術麻醉系統的麥迪科技及主營醫保ITDRGs業務的久遠銀海、國新健康則并未展現出如此明確的趨勢。顯然,這與EMR應用水平等級評價等政策的影響高度相關。  從當前政策的思路來看,EMR作為醫療信息化的核心生產系統,是醫院降本增效、醫聯體運作、醫保控費、互聯網醫院等的基礎,故而是2019-2020年政策關注的重點;隨后,在試點基礎上,醫聯體、DRGs、“互聯網+”將進一步推開。事實上,當前的政策要求并不高,應用水平為34級的EMR僅能勉強支持醫聯體、DRGs等復雜應用的運作,并不能完全滿足;另一方面,醫聯體、DRGs當前僅是有限試點,互聯網醫院也剛開啟建設大潮,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體系僅是試行。無論是政策或是市場容量,未來均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考慮到監管層的目標是促進醫療體系降本增效,推動分級診療、醫保控費等落地,以標準化、信息化輔助醫改推進,我們預計,在當前的政策要求逐步落實后,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還會繼續推出新的政策要求,醫療IT產業景氣度將持續維持高水平。在未來2-3年,政策很可能對EMR應用水平等級提出更高要求,并推動相關方將已建的EMR“用起來”,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有望成為強制性標準,醫院智慧管理(通過信息化實現精細化管理)分級評估體系或將出臺,互聯互通互操作可能成為后期政策關注的重點等;與夯實信息化基礎同步,政策也應會對醫聯體、DRGs、“互聯網+”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05  數字醫療的問題與遠景  存在的問題  正如其他領域一樣,數字醫療行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而且,醫療行業本身專業度極高,信息嚴重不對稱,又關乎國計民生,公益性與商業性之間的平衡點難以準確拿捏,是一個極其特殊和復雜的行業。相應的,數字醫療面臨的諸多問題也遠比大多數行業更為棘手,其中不少也是需要逐步解決的長期性難題。理解這些問題,不僅對于消除這些阻礙、促進企業和行業發展至關重要,對于投資也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按照我們的理解,當前的數字醫療主要面臨著以下問題:  1)通常,大中型醫院資金充裕,信息化投入主要源自自身經營收入;但部分中小醫院收入有限,部分預算來自財政補貼,這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明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對于部分人口相對稀少且財政緊張的地區,可能出現項目價格偏低、付款周期拉長、收入確認緩慢的問題。  2)伴隨大部制改革落地和政策密集出臺,醫療IT需求自2018年下半年起開始集中釋放,對整個行業的交付能力還是形成了一定挑戰。尤其基層實施人員流動性大,部分熟練度不高,加之需求相比以往復雜,項目周期拉長,產能是否足以及時完成政策規劃存在些許不確定性。  3)醫院信息系統龐雜,大型醫院甚至擁有上百個業務系統,且多數為傳統的CS架構。此類問題使得院內各業務系統呈現嚴重的碎片化,即使搭建集成平臺,也難以徹底解決數據一致性問題及系統擴展性問題。隨著云架構或BS架構產品的成熟和推廣,未來此類問題有望徹底解決。  4)在多年的IT建設過程中,國內醫院采購不同廠家的業務系統,不同產品的接口與數據標準均可能不一致,這對實現院內及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交互和操作造成了阻礙,難以有力支持區域醫療開展。政府或行業協會制訂相應的技術及數據標準,或有助于徹底解決此類問題。  5)國內醫院的綜合性較強,二級及以上醫院在IT方面普遍具有不少定制化需求,這在承擔大量科研工作、在特定領域具有優勢的大型三甲醫院中尤其突出。這也決定了至少中期來看,醫療IT廠商的產品化程度難以達到很高水平。隨著云架構成熟,系統將由定制化實施轉向標準化組件部署,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此類產品化問題,提升廠商盈利能力。  6)醫療信息化的核心是促使醫療流程更加智能化,尤其是為臨床提供有力支撐,所以產品實用性十分關鍵,要求供應商對行業有深入理解,對產品精打細琢。當前,多數醫療IT產品尚難以完全契合復雜的醫療需求(即使全球EMR龍頭Epic的產品仍難以使客戶完全滿意),仍需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改進產品設計。  7)設計良好的醫療IT系統應盡量多的考慮患者的安全因素,但這可能與系統判斷的準確性、給予醫生的靈活性之間存在權衡(如急救系統閾值設置過低易頻繁引發假警報,限制醫生超量下單可能致使某些特殊疾病的治療流程更為繁瑣)。進一步的,對于某些醫療事故,難以明確界定醫護人員與信息系統的責任劃分,這使得醫院與IT廠商均傾向保守,或許是阻礙創新的一個因素。  8)盡管整體上,設計良好的信息化系統是提升效率的,但在微觀上并非總是如此。例如,EMR的使用將分散醫生與患者面對面溝通的注意力,或是需要安排專門的人員記錄;病患信息的電子化交互容易致使醫生忽略本該注意的重要病情,而這在有護士提醒的情形下并不容易發生。  9)大數據、AI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仍遠未成熟,并不容易一蹴而就。當前主流的AI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主要依賴大量數據基礎之上尋找共性,然而診療過程中特別值得關注的往往是少見的病變特征,這天然的在技術與病理之間形成矛盾;其次,診斷需求本身(如病歷分析是一個目標和過程均模糊不清的問題)通常也是極其復雜的,當前的技術潛力能否解決也存在疑問。  10)多數情況下,IT系統的效能難以顯性衡量,但卻需資金投入,且多年來國內以藥養醫普遍,信息化實際上是打開醫院的黑盒子,并非所有醫院均有推動信息化的動力。醫生角度看,如EMR等系統本身需要醫護人員耗費精力學習磨合,分散其與病人交流的精力,沖擊原本的工作方式,甚至可能弱化或取代部分人員的職能,所以不排除部分醫護人員對信息化持有消極態度。  11)對于某些醫療信息化應用,其推廣難易與IT基礎設施的完善度密切相關。例如,當前醫院對公有云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一個重要原因是出于對外部通信網絡可靠性(如光纜因施工挖斷,5G成熟則可顯著緩解該隱憂)的擔憂;“互聯網+”高度依賴網絡基礎設施狀況及其對患者的可觸及度,這在東部沿海大中型城市無需擔憂,但在中西部偏遠地區則很可能要考慮這類問題。  12)正如其他醫療細分領域,數字醫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體制性和政策性因素影響。例如,由于患者信息的敏感性,各地監管機構、醫療機構在開放數據方面均較為保守,實際上這是過去幾年區域醫療推廣進度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盡管醫保政策已有所放開,但用于線上支付的范圍仍十分有限,這或多或少限制了“互聯網+”的推廣。當然,這并不是說上述影響一定是負面的,只是在這種風險與創新的權衡中,數字醫療的發展速度確會受到限制。  數字醫療的遠景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中國數字醫療仍任重道遠,但從積極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中國數字醫療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就當前國內醫療信息化的總體水平而言,最為基礎的數字化尚未完成,盡管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化近年取得不小進展,但由于數字化基礎薄弱,實際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而智能化更是遠未成熟,更不用談新技術驅動的產業模式的變革。  2018下半年以來密集出臺的醫療IT相關政策,思路相比以往明顯更為清晰。優先以EMR應用水平等級評價為抓手,實質上就是夯實國內醫療行業的數字化基礎;而如互聯網診療、醫聯體、DRGs等更為高級的應用,則需建立在扎實的數字化基礎之上,故而現今階段,其優先級相對弱于EMR建設,更多以鼓勵及試點為主,未來應會隨數字化基礎的強化而逐步加強。  借助本輪政策的大力推動,整個醫療IT行業加速明顯,預計伴隨著后續政策持續發力,高景氣度將得以延續,或許會成為醫療IT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觸發因素。更為廣義的看,醫療IT本身是大健康產業構成中的重要一環,其效能并不僅僅局限于診療環節,對于養老、公共衛生防疫管理、藥品器械流通、科研、行業監管、體制改革均具有支撐作用。從這個意義來講,醫療IT可謂是一個龐大的、長期的系統工程,當前以EMR為重點的新一輪IT建設僅是全面信息化的起點。  以更為長遠的視角考慮,隨著數字化基礎夯實,網絡化、智能化將逐步推開,IT也將從單純的技術支撐角色逐步向運營角色轉變,進而推動醫療體制和產業模式變革。相應的,如若政策管制進一步放開,醫療IT供應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商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有望顯著加強,相應的投資價值也會大幅提升。中國人口眾多、數據量大,老齡化趨勢也決定著醫療保健需求將越來越多,但現狀是供給嚴重不足,若能有效挖掘其中的數據價值和市場機會,大健康產業本身的市場規模便會有質的提升。在這個潛在的大市場中,IT企業更為深入的切入運營環節(如處方外流、遠程醫療、慢性病管理、商保快賠、健康險設計、信息平臺運營、PBM藥品福利管理、健康大數據服務等)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將使得在產業鏈中的分潤比例擴大,這是我們看好醫療IT遠景的根本邏輯。  06  相關上市企業及投資建議  6.1主要上市公司及其特點  衛寧健康(300253.SZ)  衛寧健康是國內最早成立的HIT企業之一,20多年來專注于醫療信息化,在智慧醫院、區域醫衛領域產品線完善,在“互聯網+”方面也形成了良好的前瞻性布局,客戶數量已達到6000余家,為國內HIT龍頭,并獲得阿里參股。2017年,衛寧入選IDC全球醫療科技公司TOP50,是中國及亞洲地區唯一上榜企業。衛寧戰略重心側重醫院業務,強調產品化路線,二級醫院是客群主體,相應收入占比約七成。目前,公司傳統業務訂單高速增長,“互聯網+”創新業務也有望在2020年步入拐點,是HIT企業中最為值得關注的投資標的。  創業慧康(300451.SZ)  創業慧康成立于1997年,目前已擁有6000多家客戶,是國內大型HIT廠商之一。創業產品線較為完善,擁有八大系列300個自主研發產品,營銷網絡遍及全國。近年,通過收購慧康物聯網(原博泰服務)并進行整合,創業構建起醫衛信息化、醫衛物聯網、醫衛互聯網三個事業群。公司在手訂單充裕,除醫院業務外,區域衛生業務是一大特色,收入占比超過四成。其中,以中山項目為代表的“健康城市”運營模式成為一大看點,如能規模化復制推廣,將對公司業績作出顯著貢獻。  和仁科技(300550.SZ)  和仁科技成立于2010年,仍是一家小而美的HIT上市企業。和仁以EMR所代表的CIS系統為核心產品,以場景化應用系統為補充,以整體解決方案總包服務為主要商業模式,客戶多數為需求復雜的大型三家醫院。同時,和仁擁有“新軍字一號”的全軍推廣權,在軍隊醫院市場中占有優勢。公司在手訂單充裕,業務增勢良好,如軍隊醫院需求恢復,也有望帶來額外增量。更長期看,公司領先的新一代云架構醫院業務系統已在浙江省人民醫院試點,區域醫療平臺在杭州全市上線,兩者有望顯著提升公司業務的產品化程度,如能規模化推廣,對于和仁發展將產生重大意義。  思創醫惠(300078.SZ)  思創醫惠(原中瑞思創)于2015年通過收購醫惠科技進入醫療信息化領域,已累計為1000多家醫療機構提供服務,客群主體為大中型醫院。醫惠技術理念領先,產品涵蓋移動護理系統、醫療物聯網、智能開放平臺、閉環管理業務系統、移動智能感知終端等,在醫療AI領域布局較早。其中,移動護理系統是公司的優勢產品,市占率高;相比于同行,注重整合全院業務流程的開放式平臺以及強調物聯網應用的解決方案也是其一大特色,這與醫院打通內部信息的需求相契合。自介入醫療領域以來,公司智慧醫療業務始終保持快速增長,值得持續關注。  麥迪科技(603990.SH)  麥迪科技成立于2009年,業務主要聚焦于醫技醫輔細分市場,是一家典型的CIS供應商。公司核心產品為手術麻醉信息系統、重癥監護信息系統,同時提供相應的手術室與急救平臺解決方案。在麥迪業務中,手術麻醉信息系統是公司的拳頭產品,獲得業界普遍好評。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客戶已超過1600家醫療機構,其中三甲醫院400多家。近期,公司收購海口瑪麗醫院51%股權,進軍輔助生殖市場,或將成為新成長點。  久遠銀海(002777.SZ)  久遠銀海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實際控制,屬國有控股,并已獲得平安系戰略投資。在醫療信息化領域,公司優勢聚焦于醫保IT,是該領域的龍頭。公司深度參與人社部門金保工程(五險一金聯網管理),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醫保局設立后,相應醫保IT系統重建在即,公司已中標國家醫保局信息平臺項目第2包與第8包,均為核心或關鍵系統。借助該優勢,公司在即將展開的地方局項目招標中有望吃下可觀份額,并可借此拓展DRGs業務,未來2-3年應會展現出良好增勢。  國新健康(000503.SZ)  國新健康(原海虹控股)為中國國新控股的央企上市公司,于2017年剝離藥品及醫療器械招投標業務后,將主業聚焦于健康保障服務。其中,含DRGs、TPA在內的醫保基金管理服務及PBM服務是最為核心的業務,為公司收入主要來源,業務范圍已覆蓋全國160個醫保統籌區。由于醫保控費市場在國內仍處于發展初期,商業模式仍在探索,近年公司財務狀況不佳。不過,公司在上述領域已布局多年,市占率高,隨著DRGs逐步推廣,還是值得關注。  東華軟件(002065.SZ)  東華軟件為國內大型綜合IT供應商,業務廣泛覆蓋醫療、金融、能源、政府等領域。在醫療信息化領域,東華目標客群傾向于大型醫療機構,累計已有500多家醫療機構客戶,其中三甲醫院300多家。公司在DGRs方面布局多年,至今已與280余家醫院建立合作關系,未來或成為重要看點。騰訊于2018年對東華進行戰略投資,共同推出“一鏈三云”戰略,云HIS產品已有客戶落地。在政策推動下,2018年以來,公司源自健康行業的收入增速維持在35%的高水平。  東軟集團(600718.SH)  東軟集團成立于1991年,是國內老牌的綜合性IT供應商。作為國內大型HIT供應商之一,東軟擁有2500多家醫療機構客戶,其中500家為三級醫院,同時在基層醫療機構和醫保IT服務領域有廣泛覆蓋。2019上半年,百度戰略投資公司旗下醫療影像設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東軟醫療,并在人工智能方面達成戰略合作。  萬達信息(300168.SZ)  萬達信息為智慧城市IT服務商,于1997年進入醫衛IT市場,相應業務主要聚焦于公共衛生與醫保領域。近年,公司收入增速顯著放緩,商譽減值及PPPBT項目應收款等問題也引致財務壓力,原第一大股東萬豪投資因債務困境,已于近期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不過,近一年中,中國人壽連續增持公司股權,憑借超過18%的持股份額已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國壽入主后,能否為萬達信息帶來積極變化值得關注。  6.2產業邏輯及投資建議  綜上所述,由于信息在診療活動的重要性,數字化對于醫療行業極其必要。就國內數字醫療的發展情況來說,盡管作為醫療主體的三級二級醫院已打下信息化基礎,但當前仍處于較為初級水平,尤其是EMR為核心的CIS較為薄弱,數字化仍將是未來數年內最為重要的主題。同時,隨著數字化基礎夯實,網絡化與智能化將同步推進,相應的產業模式或也將逐步進化。雖然醫療行業的復雜性為數字醫療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但前景光明。  就現今新一輪的行業景氣而言,政策推動是最為重要的催化因素。為了達到提效控費的目標,即使當前的政策要求全部落實,預計后續仍會有更廣泛、目標更高的政策陸續出臺,持續推動醫療IT行業景氣,且不論隨著信息化在醫療體系中的作用提升,IT互聯網廠商產業地位的強化。縱使集中建設完成后行業增速可能回落,但在中國這樣龐大且供給不足的大健康市場,數字醫療的長期成長性依然值得期待。  結合產業趨勢與政策導向判斷,就未來2-3年而言,我們認為院內信息化、區域醫療衛生、互聯網診療、醫保ITDRGs是最為值得關注的細分領域:  院內信息化  醫院是診療活動的關鍵主體,院內信息化是整個數字醫療體系的基石。直至2020年,EMR應用等級評價驅動的院內信息化集中建設仍將是最為強勁的需求來源。但實際上,當前政策要求并不高,預計后續仍將出臺更高要求的EMR建設政策,并會開始強調將EMR“用起來”。此外,如醫院智慧服務等級評估或升級為剛性要求,智慧管理等級評級亦可能出臺。從醫院角度看,出于擴張經營規模、爭取醫聯體中主導地位考慮,多數三級醫院、縣域中心醫院本身也會有很強的意愿加強院內IT建設。院內信息化中,最為受益的是主營全院層級HISCIS的廠商。  區域醫療衛生  醫聯體是分級診療落地最為重要的實體形式。在試點基礎上,區域醫療有望在2020-2021年開始大規模推廣。在區域醫療信息化過程中,綜合實力強的醫院IT供應商、長期服務監管機構的公共衛生信息化廠商均有較大機會。尤其是架構更為靈活、擴展性更佳的云系統將展現優勢,相關廠商可借此通過大中型中心醫院向下級醫療機構拓展業務,產品技術領先、客戶數量占優、政商關系融洽的廠家將更為受益,且后續可借此介入多種多樣的運營類業務。  互聯網診療  當前“互聯網+”的政策思路是將線上診療定位于線下診療的延伸,并就互聯網醫院的設立和運營作出了明確的規范,整體來說較為謹慎,相對利好于傳統的醫院方,缺少線下實體的純線上服務商地位則有所削弱。由于政策將線上診療限定于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醫保支付范圍亦與線下相同,院端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使得可直接對接院內系統接口的傳統醫院IT廠商具備了“近水樓臺”的天然優勢,尤其技術實力較強的大中型廠家將在“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獲益。  醫保ITDRGs  醫保控費是本輪信息化政策最為重要的目標,相應的IT建設必不可少。首先,醫保局設立將帶來整個醫保監管端信息系統的重建需求,在2019年國家局完成信息平臺建設后,各地方局的招投標活動會大規模啟動,參與原金保工程的IT廠商的優勢會得以延續,中標國家局項目的供應商有望吃下更高的市場份額;其次,作為一種復雜的支付機制,DRGs在醫保端和醫院端的建設和運營均需要IT廠商深度參與,早期布局于此、技術業務領先、擁有典型案例的供應商應最為受益,醫保端廠商也會嘗試借此切入更為龐大的醫院市場,以尋求擴張。  投資角度考慮,新一輪政策強力助推下,醫療IT市場大幅加速,全行業普遍受益,多數企業擁有成長機會。不過,隨著IT建設重點轉向全院級臨床、區域醫療、DRGs等,需求復雜度明顯提升,對供應商的綜合能力、專業能力、運維能力、持續經營能力均要求更高。相對而言,實力更強的大中型廠商受益程度更高,市場集中度的提升速率理應加快,但考慮到醫療IT業務需本地化團隊緊密配合客戶,產品替換成本高,地域性特征明顯,市場集中過程仍需較長時間完成。  基于時序考慮,當前最為受益的仍是具有全院系統能力(包括互聯網醫院)的醫院IT廠商,且未來數年有望隨政策進一步出臺、醫院自身信息化需求強化而持續;明后年,醫保業務相關訂單以及區域醫療需求則應會加速釋放,如建設進程順利,后續的運營環節將會逐步成為相關IT參與主體的新蛋糕。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醫療IT行業稀缺的確定性成長機會值得重點關注。綜合考量,推薦衛寧健康、和仁科技,建議關注創業慧康、思創醫惠、東華軟件。  07  風險提示  (1)醫療機構IT投入不足  部分醫院創收能力有限,加之經濟下行使得地方財政趨于緊張,這可能影響醫療機構IT投入或付款及時性,拖累行業增速及現金回流速度;  (2)政策落地進度不及規劃  大部制改革后,政策密集出臺,落實壓力大,部分政策的時間要求也頗為緊迫,可能存在政策落地不及規劃的情況,行業增勢或因此低于預期;  (3)行業交付能力不足  剛性政策推動下,市場需求旺盛且趨于復雜,對供應商交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實施人員數量不足或熟練度偏低,將拖累行業增速;  (4)政策方向不確定性  醫療健康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大,如后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甚至思路大幅轉變,則可能對行業發展路徑構成干擾,對增長速度形成鉗制。  點擊查看百萬股民都在看這些公司研報行業價值熱點搶先閱讀牛股基因實戰策略(文章來源:平安研究)(責任編輯:DF064)鄭重聲明:東方財富網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

關鍵字標籤:康揚輪椅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