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貼|標籤機|條碼貼|條碼機 - 專業標籤製造
    關於我們   產品介紹   標籤機介紹   條碼機介紹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工匠精神”重塑“東莞製造” 莞企紛紛“補課”

東莞時間網訊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近日,東莞榮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這一稱號的背後,正是東莞諸多企業對“工匠精神”的孜孜探索。

 

在東莞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製造業來說,“工匠精神”意味著,踐行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精神,把產品做專、做精、做細、做實。

 

為“東莞製造”注入“工匠精神”,無疑將助力東莞從“製造大市”走向“製造強市”。那麼,東莞當如何激活工人的“工匠精神”,較大規模地培養一大批精耕細作的工匠?

 

每一道工序都有使命感

 

皮匠鋒利的美工刀,一刀一劃地裁剪,一批皮匠師傅在外籍技術工人的教導下,進行多道程序的褪色、上色。走進東莞邁廷私人訂製會所,彷彿置身於英格蘭歷史悠久的工藝鞋工坊,從量腳、製楦、修樣、選料、裁皮、縫線、修飾、打磨、擦色,到最後成品出爐,歷經200多道工序。

 

2013年,一直在東莞做皮料貿易的葉鋒,把英國古老的製鞋工藝改良後引進中國,建立邁廷會所。葉鋒崇拜工匠精神,並花了不少精力集聚了一幫敬業的工匠。從選料設計、裁剪打板、打孔縫線到調色擦色等,這裡出品的每件物品都是多位皮匠試驗得出的搭配組合。要“擦”出一個炫酷的色彩需要廢寢忘食,在葉鋒的話裡叫“忙起來不知道什麼叫累”。

 

工匠精神,並不是高端作坊和頂級手藝人的專屬。如何將之貫徹到中國企業的大規模生產中,讓中國製造擺脫低端便宜的形象?在東莞,已有不少企業開始這一探索,專門為新能源汽車、3C產品生產鋰電池的東莞邁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邁科此前常以重視科研人才的形象見諸報端,但其背後對工人認真敬業、精雕細琢精神的培育卻鮮有人知。如何讓新員工變成技藝高超、愛崗敬業的老工匠,這是邁科的第一步。

 

為激勵員工掌握技藝,邁科將一線工人根據能力技藝分為七個不同的等級,每個等級月薪相差可達六七百元。即便只是一個高中畢業生,只要苦練本領,達到最高等級A1、A2後,月收入可以和一個本科畢業的工程師媲美。邁科每週都有專門針對一線工人的培訓,不僅僅有老技工“傳幫帶”,甚至會有“六西格瑪”這樣的質量流程管理經典課程。

 

在邁科,有一道正負極材料攪拌的重要工序,需要操作大型機器多次不斷添加材料,能完成這個活兒的員工都被譽為“國家級特級廚師”,“火候”要精確到毫秒不差。因此,這道工序只有A1、A2、A3級別的工人才能做,比例約為2:6:2,邁科的目標是“最終都用上A1級工人”。

 

技藝提升了,更要在思想觀念上讓員工愛上這一行。在邁科工廠的樓梯牆面上,貼滿了世界電池發展史上每一個技術創新者、重要發明人。邁科人力總監陳濤表示,邁科希望員工能以這些人為榜樣。“去年央視拍了《大國工匠》特別節目,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製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裡面的主人公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對手中的每一顆螺絲釘,每一根焊條都有著崇高的使命感。”陳濤說。

 

莊子曾說過:道,進乎技。當“技”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道”自然流淌而出。當“東莞製造”每一道工序都充滿使命感,“工匠精神”便自然而然地植入產品中。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於產業工人

 

東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著力打響莞貨質量品牌”的目標,近日更榮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稱號。在當前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這兩個舉動體現了東莞的前瞻眼光,更關乎“工匠精神”的東莞探索。

 

在某種程度上說,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反映了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的現狀。這也是長期以來社會上對加工貿易存在一些爭議的原因。作為加工貿易大市,“東莞製造”還有哪些短板和優勝的價值?

 

“加工貿易這項製度,無論是起源還是發展到現在,依然是被全球認可的。”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封小雲說。如果要提出加貿未來的方向和選擇,轉型升級的原點更應該在於產業工人,其他向左(產品升級)和向右(自主品牌內銷)只是分支。然而,長期以來,外界對加貿的關注,更多的是聚焦在產品的增長,而忽視了工人的提升。

 

為了補足這些​​短板,我國製造業近年來刮起了“機器換人”旋風,東莞目前也正在大力推進“機器換人”。機器人生產線具有超穩定性和精細化的能力,然而,在東莞大多數企業中,工人仍然是製造的主力。相比機器,更需要工人在生產工藝、企業老闆在市場和組織形式等微觀層次的創新,並形成良性循環。

 

“在東莞,現在談得多的是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即機器換人),我覺得走出這一步,成功的會有,但失敗的也會很多。要完成它,我相信沒有五六年不行。”三友聯眾公司董事長宋朝陽說,2000年他和日本企業合作,看過日本企業的生產設備,當時就在探討要不要買他們的生產線,但最後否決了。“因為我們沒有會用這些設備的人才”。

 

宋朝陽這兩年越來越覺得,技術人才才是不可複制的核心競爭力。“有人說企業的技術專利就等於核心競爭力,其實現在買專利很容易。”他說,他在三友提出“員工最大”的理念,2008年還成立了研究設備自動化的部門,每年不斷地派大量的技術人員去國外學習。“我們2008年就看到這個問題了。我認為,一個企業主只要他敏感,就一定能看出這個問題。”宋朝陽說。

 

“如果認真分析德國、日本這些大國,為何至今製造業佔經濟總量比例仍很重,就是因為他們擁有精良的製造團隊。”封小雲說。“我們說的升級,還需要補上人力資源升級這一課”,工匠精神的核心在於產業工人。

 

補上“產業工人”這一課

 

有些莞企老闆已經意識到要補上“產業工人”這一課。

 

邁科首席質量官唐榮軍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兩年前的小故事:在電池生產過程中,會用到一種強力磁鐵裝置來“吸”掉一些細微鐵粉,因為鐵粉進入電池,會導致電池“自放電”,讓電池儲電性能變差。有一個生產線上的普通工人,在常年的工作中隱約感覺到,吸鐵裝置的效果到了每週的後幾天好像變差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他苦苦觀察、思索,猜測這可能與吸鐵裝置清掃頻率有關。業內通常都是一周清掃一次,邁科的流程也是如此。於是他自己做實驗,提前清掃,花了幾週的時間證明猜測無誤,在向上級主管報告後立馬得到重視,專門的技術人員結合統計、試驗等一系列方法,最終證實如果把清掃鐵粉的時間,從一周一次,改為每兩天一次,電池“自放電”就會變小,整個性能大大提升。這一點點細微鐵粉,讓愛鑽研的這位普通工人立馬被提升為領班。這樣的小故事,在邁科還有很多。

 

萬寶至馬達(東莞)有限公司董事長羽淵展世提供的經驗是,在工廠就地讓工人升級。根據生產一線對人才需求的輕重緩急程度,還有從事工種的技術、技能的含量,開展相應的培訓及職業素質考核。

 

而東莞永發印務有限公司的路子則更“狠”,2009年引進職業經理人,在公司掀起一場自上而下的“大換血”。大批高校人才帶著生產技術進來了,公司給他們配備了進口設備,並對生產線工藝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兩年多之後,公司的產能提高了一半以上。

 

東莞萬寶至和東莞永發,過去也如許多大企業集團的加工廠一樣,極力想擺脫依託一個客戶的純加工模式。他們把產業工人作為突破口,並且成功將人才化為生產力。

 

“把簡單的、重複的事情做到極致”,這是曾在海外工作多年的唐榮軍學到的。事實上,邁科大量引進的海內外科研隊伍、優秀管理者,也把這種對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帶到了邁科。“即便不是生產環節,譬如一份PPT的演示,我們都有50多項標準要求,包括標點、字號、格式等細微處。”唐榮軍說。

 

為了給普通員工以尊重,邁科的​​年會總會出現令人稱奇的一幕:給員工頒發獎牌、獎金的不是老總們,而是公司十幾年的老員工、頂尖的技工。“強大的科研力量可以保證產品在設計上過硬,但生產上我們更加嚴格執行'三不'原則:不接受、不製造、不放過任何缺陷,這就要求員工時時刻刻追求卓越。”陳濤稱,這也是他們能拿下“東莞市政府質量獎”、“全國質量效益型企業”等稱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