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此種種,絕非正常宣傳的范疇。當前教育培訓、中介機構遍地開花,魚龍混雜,其中“打擦邊球”者有之,“實力”秀下限的也并不少見。教育事關重大,對此有必要徹底加強教育培訓機構的準入、審批和監管,尤其應關注其宣傳、推廣行為的規范,厘清正常推廣與“火上澆油”的界限,對違法違規的“洗腦”、攻心零容忍、嚴監管。 當然,為教育焦慮“火上澆油”的也不只是商家。此前有學校幼升小要看父母學歷,無形中加劇了家長的焦慮情緒;有學校假期變相補課,有老師為班級榮譽暗示甚至鼓動學生課外花錢“充電”——這些無不透出了虛榮,顯出了浮躁,背離了教育的本真。媒體也是如此,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有的一面批評家長功利,呼吁理性,一面又報道高分考生,對“學霸”大加吹捧。由此可見,大到社會,小到家庭,教育價值觀都有點混亂。 教育焦慮短時間內難以化解,這一點必須承認;破解這一難題需要系統工程,也沒辦法“單兵突進”。從目前來看,我們要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豐富優質資源供給,同時全社會也應循序漸進地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助推社會的教育理念、教育觀念與時俱進,讓越來越多的人明白: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學生被功課塞得越滿,其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因而產生厭學情緒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而要做到這些,不能光指望家長的“定力”和理性,教育部門、學校、媒體和相關企業都是重要的責任主體。
更多詳細資料:www.hc1314.com.tw/ 文章来源:http://gy.youth.cn/gywz/201709/t20170918_10734857_1.htm |